Arvo Pärt,1935年9月11日出生于爱沙尼亚的派德,成长于塔林。是20世纪的爱沙尼亚作曲家。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会员和瑞典皇家音乐学会会员。他的作品包括《Kanon Pokajanen》《De Profondis》《Te Deum》《Passio》《Tabula Rasa》等,以合唱圣乐最为人所知。有些人称他的风格做“神圣简约主义”。
演艺经历
1954年进入塔林音乐中学,一年后因服兵役中断学习,在军乐队中吹奏单簧管、打边鼓。
1957年进入塔林音乐学院随埃勒学习作曲,同时成为爱沙尼亚广播电台的录音工程师,还为广播电台和电影作曲。在校时他即开始创作,早期作品如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非古典钢琴作品,显示了肖斯塔科维奇、普罗科菲耶夫等人的影响。
1962年,他的两部合唱作品,获得了在莫斯科举办的全苏青年作曲家作品比赛大奖。
1963年他从学院毕业。
1960年代早期,他作品即开始体现出了十二音体系和偶然音乐的特征。他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Necrolog,是爱沙尼亚作曲家的第一部基于十二音体系的新实验音乐作品。此间创作了不少实验音乐作品。这些作品受到截然不同的两个极端的评价。不久他停止创作,潜心于法国古典音乐和14-16世纪音乐的学习。
1970年代初写了少量的基于欧洲早期复调音乐传统的作品。
1976年后,他开始创作与先前绝然不同的作品,创造了一种他自己称之为tintinnabuli(拉丁语:铃)的作曲法。
1980年全家移民国外,先定居于维也纳,并取得了奥地利公民资格,后定居西柏林。离开爱沙尼亚后,他创作了许多宗教音乐,并在ECM录制了苏联以外的第一张唱片。希利尔(Paul Hillier)的希利亚德乐队(Hilliard Ensemble)和爱沙尼亚指挥家贾维,指挥演奏录制了他的许多作品。
1996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会荣誉会员和瑞典皇家音乐学会会员。